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财经时评

中国可能即将再次降息降准 宽松政策或成趋势

  有评论文章认为,中国央行正设法在不诱发债务激增的情况下稳定经济,通缩风险凸显,这要求央行采取更为积极的货币宽松措施。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短短11个月,中国人民银行7次挥起降准降息的调控工具,其中两次降准、两次降息、3次“双降”。如果再算上去年底的两次降准,央行在不足一年时间内释放流动性的频次达到了9次之多。

  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从紧……对市场而言,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描述颇有些感性,几乎没人能够说清“由松及紧”每一档所对应货币量的准确边界。

  如此这般注入流动性后,炒股的牵挂股票是不是涨,买房的关心房价会不会跌,存银行的也想知道存款能不能跑赢通胀,搞实业的更想了解办贷款有没有可能容易些……接下去货币政策如何演绎

  中国10月份通胀水平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时间刷新纪录高位,暗示决策者可能需要再出刺激政策以缓解通缩压力。

  2015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3%;PPI环比下降0.4%,同比下降5.9%.10月份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3%,低于市场1.4%的预期。

  CPI超预期回落主要是受食品价格的影响,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9%,猪肉价格结束了连续6个月上涨的趋势;受季节因素影响,蔬菜供给增加,蔬菜价格环比下降5.6%。但是非食品价格表现相对稳定,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9%,环比上涨0.1%。

  有分析认为CPI回落主要受季节因素导致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走低的影响,目前农产品价格已经处于底部,预计年底食品价格会有所企稳,因此未来发生通缩风险的概率不大,但CPI回落使得货币宽松的障碍变小。

  PPI数据环比、同比降幅均与上月持平,说明在稳增长政策加码发力下,工业领域的价格水平基本稳住,部分工业品的需求出现企稳迹象,使得经济发生硬着陆的的概率降低。

  但是PPI数据连续44个月负增长,30个行业当中仍有20个行业PPI环比为负增长;铜、铝、锌等有色金属及铁矿石、钢铁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使得PPI持续在低位徘徊,说明工业生产仍然疲软,稳增长政策仍需继续发力。

  工业继续在寒冬中挣扎。1-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6.1%,前值6.2%,当月5.6%,较前值5.7%再度回落。需求端的稳增长政策显然完全对冲工业下滑趋势。一方面,由于去产能缓慢,需求端市场萎缩,传统工业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实质改观,采矿能源原材料等占比较大(超过30%)的行业盈利还没有见底,另一方面,促改革促创新的措施虽然使高技术工业保持了高增速,但占比只有10%,难当大任。

  投资还是靠基建。1-10月固定资产投资10.2%,前值10.3%。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数据全面下滑。

  房地产开发投资2.0%,前值2.6%,当月投资同比依然停留在负区间,但跌幅收窄至-2.4%(前值-3.1%),没有明显企稳迹象。尽管从需求端看,全国房地产销售自二季度以来持续回暖,但由于库存高企,销售无法有效传导至投资端,房企开工的热情不高。

  往后看,一方面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房地产销售缺乏持续改善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央在近期明确强调房地产的核心要“去库存”,未来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有限,而且对保障房的思路可能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购买。

  制造业投资8.3%,前值8.3%,仍没有回暖迹象。PPI已44个月连续为负,利润同比也持续为负,显示传统工业部门依旧水深火热,产能过剩未有实质缓解,制造业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低迷。

  细项看来,上游金属冶炼依旧比较差,中下游中汽车制造业表现出色,十一节前减税撤限的提振效果明显。

  基建投资17.4%,前值18.1%,数据下滑有一定基数效应,但确实低于预期。未来基建要想成为稳定投资的绝对主力关键是改善融资环境。

  一方面,存量项目的融资继续通过放松平台融资(保在建工程)、地方债务置换(虽是针对存量,但大幅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也腾挪出了新的银行贷款额度)等方式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增量项目的融资是关键,下一步专项建设债规模将继续扩容,PPP模式也将加速推广,重点关注地下管网建设、海绵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

  消费四平八稳。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1%,前值10.9%,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动力来自于汽车。

  除了10月节日因素之外,近期国务院颁布的针对新能源与小排量汽车的减税与撤销限购的措施效果明显,由于小排量汽车消费者为价格敏感型,对于汽车消费拉动明显,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加码支持下销量超预期,推动汽车消费大幅回升至7.1%(前值2.7%)。

  中国央行正设法在不诱发债务激增的情况下稳定经济,过去一年来央行已六次降息。通缩风险凸显,这要求中国央行采取更为积极的货币宽松措施。

  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面临低通胀问题的主要经济体。纽约联储周一公布的月度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三年通胀水平的预期在上月降至2013年6月以来最低。

  日本央行10月份称因油价下滑而于年内第二度推后实现2%通胀目标的时间表,英国央行上周预计消费者物价涨幅到2016年下半年前都将维持在1%以下--不到其目标水平的一半。据彭博计算,自2011年11月德拉吉就任欧洲央行行长以来,欧元区四年里通胀率平均为1.2%。

  通胀受抑给了中国央行进一步放宽政策的空间。中国央行上周五公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央行称,经济仍有下行压力,总体看物价涨幅低水平运行的概率较大。

  澳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在报告中表示,10月份价格数据显示,中国所面临的通缩压力进一步增大,未来中国央行可能继续降息降准。

  由于猪肉价格周期开始见顶,价格开始回落,短期内CPI不太可能大幅上升。

  PPI在过去三年多均处于负值,这使得出产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特征,在经济下行时,银行贷款的增速将放缓。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等人发表简评称,中国CPI通胀率走低为政策放松留出了更大空间,预期降准之外,还将再度降息。

  降准主要用于抵消外汇流出造成的流动性收紧;不过,鉴于外汇流动状况可能发生了改变,降准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中国决策层也可能通过财政政策和准财政政策(借助政策性银行)来支持经济增长。

  法国巴黎银行策略师Steven Saywell在发给客户的邮件报告中写道,疲弱的经济数据为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打开了大门

  东方汇理分析师Valentin Marinov在报告中写道,“中国物价增长放缓”为央行转向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支持,数据显示国内增长依旧乏力。

  中金经济学家梁红和易峘10日的报告称,由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预计2016年CPI将维持低位,PPI则保持通缩态势。2016年CPI料将为1.3%,PPI则受到制造业去产能影响,或将持续为负。

  鉴于经济增长较为低迷,且通胀保持较低水平,预计央行将在明年一季度降息一次,全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00个基点,以应对经济下滑压力。此外,预计财政政策将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包括降低有效税负、加大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

  数据显示,从中国当下资金供给情况看显然并不缺钱:1949年—2008年,银行系统一共投出的信贷是30万亿,而2009年—2014年银行系统投出的信贷达到50万亿。

  “无论从M2占整个GDP的比重看,还是最近几年货币投放量看,都是非常惊人的,仅仅2009年到2012年的货币量就超过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总和,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归咎于中国缺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说。

  从存量看,中国的广义货币M2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确都居高不下。

  截至2014年底,中国的M2达到122万亿元,与同年GDP的比率逼近200%,位居全球主要国家前列;从增量看,2006年—2008年,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4万亿、6万亿与7万亿元,在2009年与2010年倍增至14万亿,2011年虽短暂回落,2012年以后又重回上升轨道,并创下新高。

  既然并不缺钱,为何央行又要掉头宽松?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分析,这与今年宏观经济形势密切难分。

  “在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一方面需要适度宽松的政策来引导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度宽松的政策来改变公众的预期。”

  连续降准降息的背后,确实是国内经济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近年来,中国GDP增长速度从长达十数年连续两位数悄然回落到个位数,从保“8”到保“7”再到探至“6”时代,经济增速的战略“红线”不断下移,代表工业景气程度的PPI指数甚至连续43个月为负值。

  刘胜军认为,PPI的负增长实际上提高了实际利率,这种情况下降息和降准有其必要性。

  “另外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在4万亿之后,中央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把存款准备金率提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对银行形成了很大的制约,现在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明显的下行周期,中央转而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企业负债率过高造成的资金链紧张也是专家眼中央行货币政策需要转向的主因。目前中国企业部门的负债率占比,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是全球最高的,已经超过了GDP的70%。

  事实上,相比中国央行“半遮琵琶”的“从松”货币政策,全球各国都在刮起货币宽松的风潮,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地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重量级央行都在超发货币,以对抗通货紧缩风险及经济疲态,中国也不可能脱离阵营。

  美国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一直维持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维持着几近于零的基准利率,共多印了近4万亿美元注入市场。

  尽管去年底美联储结束了资产购买计划,终结了长达6年之久的量化宽松,但至今迟迟未能加息,仍然维持着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

  今年年初,欧洲央行也按下“宽松”按钮,宣布了数额逾万亿欧元的量化宽松计划,通过购买主权债券向市场注入海量的欧元。不久前欧洲央行再发声明,暗示最早将在12月扩大量化宽松规模。

  日本自安倍晋三上台后便启动了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央行推出无限量QE,导致日元在两年时间里对人民币贬值程度超过了50%。

  而澳大利亚俄罗斯埃及、秘鲁、新西兰、瑞士、印度、新加坡、加拿大韩国央行等也都在今年内纷纷发表了宽松声明。

  竞相宽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一,就是本国货币贬值,其溢出效应会促使其他国家跟进实施宽松政策。

  此轮全球宽松潮开始以来,各国货币已经开启了竞争性贬值进程,人民币汇率在陷入被动境地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货币人民币大幅升值削弱竞争力,选择宽松政策也更符合国家利益。

来源:和讯评论

【 关闭窗口 】 【 打印】 【 收藏此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