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财经时评

中国股市熔断后相关贸易国的国际看法

  中国股市采用熔断机制后,接连出现熔断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上有什么反应呢?其中,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社论中提到,中国已经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中国经济若存在太多不确定性,肯定不利于新加坡未来的前景。虽然只是新加坡的看法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可以管中窥豹,作为观察其他国家反应的窗口。这一显现值得思考。

  中国上海和深圳股市在今年开市的第一天,就发生了全面跌停的状况,导致交易提前一个半小时收盘休市,全天仅交易两个半小时。沪指跌了6.85%;创业板指跌了8.21%;深圳成指跌了8.20%,所蒸发的总市值估计为8300亿新元。这股震波还扩散到亚太其他股市,东京、首尔、香港、吉隆坡、新加坡和悉尼的股市均应声下跌。虽然幅度较小,纽约、伦敦的股市也被拉低。尽管这仅是短暂现象,却也反映了一些值得留意的现实。

  首先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大到足以影响世界的程度。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早就是全球第二大,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更是世界第一。因此,中国政府的经贸或金融决策,势必会获得外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而不再仅关乎中国自己,更存有牵动其他国家经济和政治的潜力。在这个意义上审视中国的大国责任,就会得出不一样的解读。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宏大战略,将会是一场具有国际意义的改革。

  其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以及相互的依赖性,已经深化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沪深股市开门黑固然有内部的因素,如熔断机制的开始施行,在操作上还不周延,加上市场对于去年7月8日救市举措中大股东为期半年的“减持禁令”,即将在本周五到期,增加了股市对于卖压的焦虑等,外部因素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美联储加息的信息虽然已经被市场所消化,但外资陆续重返美国市场,仍然让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流动性出现紧缩。沙特在开市前的周末突然同伊朗交恶,且形势急转直下,对石油市场冲击的焦虑,也同样波及了全球股市。

  这次惊鸿一瞥的股灾,虽然不能作为衡量中国经济未来表现的准绳,却显示了中国政府在经济治理上所面对的巨大挑战。中国在经济放缓的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无疑会出现相互抵触甚至矛盾的情形。以困扰众多大城市的雾霾问题为例,已经有中国学者指出,主要是人为经济活动造成的雾霾现象,之所以一直无法根治,在于政府必须考虑整治污染企业的社会代价,包括失业人口增加所可能带来的社会动乱。这凸显了转型和稳定之间的两难。

  此外,中国财富创造和聚集的沿海地区,其增长主要是出口到欧美发达市场,要把目前的以出口拉动为主的增长,转化为由内需带动,恐怕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消费者,还不足以担当这个重任。中国经济里过剩的产能、库存,以及企业所累积的高额债务,要依赖结构转型来化解,或许也不是短期之内可以实现的目标。带有输出国内过剩产能用意的“一带一路”战略,同样无法催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尽管本次的股市熔断有其偶然原因,它也昭示了中国经济此后不容小觑的不确定性。

  对于仰赖国际需求的新加坡而言,其中的启示显然是深刻的。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放缓的势头还将继续,结构调整的作用,可能还会延长经济减速的时间表。中国已经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中国经济若存在太多不确定性,肯定不利于新加坡未来的前景。无独有偶,新加坡也在进行经济转型和重组,特别是出现萎缩的制造业领域。经济重组是为了应对新加坡下一阶段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等的长期挑战,并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明朗,彰显了重塑经济未来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来源:和讯评论

【 关闭窗口 】 【 打印】 【 收藏此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