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 助力金融科技创新
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 助力金融科技创新
编者按:金融标准化建设不仅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客观要求,在推动金融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近日,ISO 20022(金融服务:金融业通用报文方案)秋季年会首次在上海举行,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ISO组织的联系,有助于推动金融标准国际化步伐。如何用通俗语言解读这个针对金融业信息交换需求所制定的国际标准?市场人士、业内专家又怎样评价中国银行间市场标准化工作?为此,本报特策划一组报道,通过专家撰文、业内人士专访、梳理ISO 20022年会情况等形式,多角度解读金融标准化。敬请读者关注。
信息技术创新为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金融科技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科技初创公司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传统金融机构陆续通过战略合作、设立创新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也开始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布局海外市场。在金融与IT行业跨界互动、国内国外市场逐步开放的形势下,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更彰显其重要性。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科学、技术及管理等产业实践或社会活动中,对于重复性事物或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统一化的规约,形成最佳秩序,以获得产业、社会等范围内的最佳效益。金融标准化则特指围绕金融业的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信息交换、监管治理等方面所开展的标准化工作。由于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高,信息交换类的标准在金融标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近代金融业的历史演进中,信息交换标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世纪下半叶,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更加繁荣,传统的基于书面、电报或电话的信息交换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全球范围内金融业频繁互动的需求。计算机的出现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业信息交换向电子数据交换方式转变。为了实现跨金融机构、跨国家地区之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金融机构通过组织行业联盟着手制定电子信息交换标准。1973年5月,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成立,为全球金融业提供了一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通讯平台,实现了支付、清算等金融业务中信息处理标准的统一。1992年,美国证券业提出了FIX协议,用于把各类证券市场交易流程格式化,完成实时信息交换。这些信息交换标准有利于减少信息交换出错的风险,提升信息交换效率,并实现业务流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扩大市场参与者的规模。
SWIFT、FIX等信息交换标准的制定,虽然有效促进了金融业的信息交换,然而不同协议各自为政的局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信息壁垒。由于这些协议的制定者属于不同区域、或者关注市场的不同环节、或者采用不同的底层技术,不同协议在信息结构、内容和物理实现上各有差异。为了参与到不同市场,金融机构必须分别针对多种信息交换协议进行接口开发,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0世纪90年代,可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与软件工程中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提出,为解决金融业信息交换标准分立的问题提供了可能。2001年7月,FIX组织与SWIFT组织联合发表声明,双方将共同研制新的技术标准ISO 15022XML。2004年年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68在ISO 15022XML的基础上,推出金融业信息交换国际标准ISO 20022(Universal Finicial Industry message scheme,UNIFI)。金融业信息交换标准的国际化融合,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信息系统开发成本,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水平。
世纪之交,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和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现象和恶意行为,导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后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事件的发生。在此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开始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以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尽管全球主要国家均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制定了实施时间表,但该协议仅针对提高单个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无法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问题。对此,由美国金融当局于2011年提议,由“二十国集团”(G20)下属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筹建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LEI,Legal Entity Identifier)系统,从信息交换标准的角度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进程。LEI系统采用标准化数据报送准则,不仅有助于不同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监控和识别系统性风险,也能够帮助金融市场参与者扩大风险管理感知范围,尤其是防范和应对交易对手风险,进而降低个别金融风险扩散和演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通过LEI等进一步完善金融业信息交换标准,能够有效促进全球治理和监管,防范机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由此观之,标准化工作既是金融业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助推器,同时也是金融业实现全球治理和全方位监管的有效抓手。
金融科技背景下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在当前语境下,金融科技是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业,以达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细分金融市场、拓宽服务覆盖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营业成本、规避潜在风险等目的。金融科技是信息技术发展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阶段的产物,是金融电子化的扩展和延伸。互联网平等、开放、共享的内在属性赋予了金融科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和更活跃的创新动力,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部分新产品处于灰色地带。借助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等技术,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兴模式不断涌现;基于分布式账本、密码技术,数字货币成为各国央行和相关机构的研究热点;利用社交网络连通众人、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社交网、物联网、电子商务跨界融合,催生出许多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创业公司。然而,这些新出现的商业模式或产业很可能处于监管空白中,一些公司披着金融科技的伪装进行非法集资或非法借贷,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是数据资源日益重要,数据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信息爆炸,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使数据规模进一步增长。随着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以及分布式计算能力的提升,业界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共用也成为各大企业争相追逐的战略制高点。然而,数据安全问题也敲响了警钟,数据非法买卖、用户隐私泄露、数据中心遭到入侵等现象不断发生,加剧了人们对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不信任感,制约了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正当竞争可能性加大。金融科技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格局,许多初创公司针对金融服务的细分领域,利用技术优势打开并逐步扩大市场。互联网平等、开放的特点使得金融服务必须更加强调客户需求,从细分市场中发现商机。这给予技术公司更多抢占市场的机会,也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型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此时,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开始显现,如大数据垄断、补贴式倾销、散布虚假信息、发布恶意评级等,这些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不利于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
面对金融科技带来的这些新特点和新问题,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化建设的意义更为突出。
一是促进行业升级,规范新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是创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在制定标准时,相关企业需要全面掌握业界前沿,通过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形成客观、统一的意见。如此形成的标准代表了业界公认的成熟水平,并为行业内所有企业指明了基准线和边界线。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创新将对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基准线也随之不断提升,促进行业持续升级;另一方面,边界线能够限定金融科技所应用的场景和范围,帮助金融业实现分类指导、分级监管,严格约束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等新型模式合法合规发展。
二是降低互联成本,挖掘大数据价值。互联网、物联网的连通促进了实体经济中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际网的深度融合,赋予了金融服务更丰富的外延。传统面向交易、借贷、支付、清算的金融信息系统,现在则需要联通更广泛的系统、执行更复杂的业务、处理更多样的数据。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各个企业在编码规则、数据格式、接口协议、报表结构等方面形成统一,能够有效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而数据标准的实施也为数据融合提供了重要基础,有助于实现金融穿透式监管和金融业综合统计,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此外,在数据开放、数据交易、数据保护等方面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能够有效规范各个机构使用数据的行为,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业竞争力。标准是规范产品服务和市场秩序的依据,标准化建设实质上是个性化、差异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协调形成标准,能够让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竞争,从而避免因不正当竞争带来的资源消耗,降低市场运行成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同时,通过行业标准的制定形成产业合力,能够消除或减少金融业对外合作竞争的壁垒,提升金融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
推进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鉴于标准化建设在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深远意义,我们应继续推进金融标准化建设,实现标准化与金融科技良性互动、协同发展。2017年7月,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给金融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参与标准化建设的情况,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结合金融科技完善金融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本、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相关标准,针对创新技术应用催生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完善产品、服务、监管等方面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目前,交易中心基于央行的数字货币体系,正在着力开展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研究,探索制定基于IMIX通用报文协议的银行间市场分布式账本技术标准,以实现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同业存单、交易清单等业务场景中的应用。
二是通过标准化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发挥行业基础设施、自律机制、产业联盟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借助开发平台、接口协议、服务调用等多种技术形式来促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利用标准带动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金融科技生态圈。作为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交易中心自2004年起就积极推进银行间市场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已通过金融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银行间市场基础数据元》《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银行间市场数据接口标准》等行业标准,实现了数据和接口定义的统一,有利于国内银行间市场的协同开发。
三是重视推动金融科技标准国际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ISO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推动我国金融标准走向国际,是加强我国金融业竞争优势,打破国外经济技术壁垒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把握国际标准发展脉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标准研制,增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话语权,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标准的国际影响力。2016年,交易中心开发的ISO 20022外汇交易后确认和交易获取的报文正式注册发布,是国际标准组织首次发布中国金融领域的相关报文,成功实现了中国银行间市场标准的国际化。当前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国内国外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国内对于某些特定领域(如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等)的研究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逢此良机,我们在进行金融科技创新时更应当坚持文化自信,积极推动国内的金融科技标准“走出去”,努力实现我国金融创新的全球化发展。(作者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