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逻辑判断”,止损从来不是“可选项”
来源:期货日报二十年交易老兵的“快乐投资”之道——专访高净值组季军、广期所多晶硅优秀交易者优胜奖获得者林海
一位深耕市场二十年的“老兵”凭借对宏观政策的理解、行情的精准把控与稳健的交易体系,一举斩获高净值组第三名与广期所多晶硅期货及期权专项奖优胜奖——他就是林海。从股票市场跨界期货,从“技术面摸索”到“政策+供需”双轮驱动,林海用二十年时光打磨出一套“抓大矛盾、控小风险”的交易哲学。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专访时,林海复盘今年交易操作的关键决策,分享大资金操作的风控逻辑,更揭秘了“在波动中赚钱,在快乐中长久”的投资心法。
1.20年沉淀,“抓大矛盾”是盈利核心
“我是从股票市场过来的,其实做来做去,核心就一个——抓大矛盾。”谈及交易生涯的起点,林海的语气带着历经市场打磨的从容。二十年前,他带着股票市场积累的经验跨界期货,很快发现两者的共通之处:“不管是股票还是期货,盈亏同源,平常都是‘钓鱼’,就等大行情来的时候‘连本带利’赚回来。”
初入期货市场时,林海也和多数新手一样,沉迷于技术指标的“精准择时”,频繁交易却屡屡碰壁。“那时候总觉得能靠小时线、日线抓拐点,结果手续费交了不少,账户却没怎么涨。”直到一次线下交流中,一位前辈的话点醒了他:“市场一潭死水赚不到钱,只有大涨大跌里才有规律,你得先搞懂‘为什么涨、为什么跌’。”
从此,林海放弃了“小波段博弈”,转而聚焦“大逻辑判断”。他总结出商品期货的三大核心逻辑:宏观逻辑、供需逻辑、政策逻辑。
2.谷底寻机,政策与成本的双拐点判断
2025年多晶硅期货的一波行情,成为林海斩获优胜奖的关键。回顾这波从3万元/吨到5万元/吨的上涨,他的决策链清晰而果断——从“全行业亏损”中看到机会,在“反内卷”政策中坚定方向。
“多晶硅刚上市时开盘4.4万元/吨,一路震荡跌到3万元/吨,整个行业都在亏。”林海回忆,当时市场充斥着“过剩”“库存高”的看空声音,但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信号。“我国是多晶硅出口大国,90%的产能在国内,3万元/吨的价格已经跌破成本线,这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林海认为,我国作为多晶硅出口大国,“反内卷”的核心还是要让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国家“反内卷”政策的出台。“这时候就不能看库存、产销率了,政策肯定是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多晶硅作为出口产品,价格或许有较大上涨空间。”林海当时果断布局多单,同时定下“吃鱼身、弃鱼头鱼尾”的策略。“从3万元/吨涨到5万元/吨,中间有回调,但只要长期逻辑没破,就拿着。”林海告诉记者,等到市场喊“能涨到6万元/吨”的时候,他反而减仓了——鱼头鱼尾吃不到,吃最确定的一段就够了。
3.分散风险,遵循“不舒服就抛掉”原则
作为高净值组获奖者,林海的大资金操作逻辑尤为值得关注。他坚持“多品种策略”,认为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在“黑天鹅”来临时活下来。
林海透露,他的仓位分配原则是“每个品种不超过10%”,即便遇到“黑天鹅”,也能通过其他品种对冲风险。
在具体操作中,林海奉行“战略看长期,战术看短期”的操作理念。“长期趋势看日线、周线,比如多晶硅的政策逻辑没破,就坚定方向;短期波动看小时线,当天有转折信号就加减仓。”林海表示,是否坚定持有亏损单子,更关键的是“心态纪律”,他会根据持仓的“舒服度”调整仓位。“拿单子的时候睡得香、心情好,就继续持有;如果天天惶恐,哪怕没亏多少,也要减仓到舒服为止。”林海笑称,做交易和交朋友一样,对你不好就抛弃,只留让你开心的。
止损是保住本金的最后一道防线——专访高净值组第六名王然
“今年得知比赛结果时,情绪上并没有太大波动。”从全国期货实盘赛高净值组中脱颖而出的交易者王然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也许是多年的交易生涯早已磨平了情绪的棱角,但在期货这个被数字和图表充斥的世界里,这仍是一份迟来的告慰。“当时很想和另外一个世界的父亲分享这个消息。”他坦言。
1.胜局关键
在本次大赛中,风险控制与关键时刻的决断力是王然成功的两大支柱。他总结道:“生存是第一位,然后才是盈利。这是我在市场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4月7日,市场遭遇突发消息冲击,大宗商品、股市全线暴跌,黄金价格也随之暴跌。“当时我马上意识到,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出现这种行情,是市场恐慌情绪战胜了理智的结果,一定会被修正。”基于这一判断,他果断满仓出击,这也是整个赛程他唯一的一次满仓。
这笔交易最终奠定了他比赛成绩的基础。
策略方面,他表示,自己的交易风格更倾向于基本面与技术面相结合的方法。“基本面定方向,技术面定入场点,回撤率定止损点。”他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自己的交易系统。
在比赛中,他主要选择黄金、白银和豆粕这三个品种。“黄金、白银走的是宏观经济、地缘政治逻辑,波段周期长、趋势明显,易于把握。”而选择豆粕,则源于他过去在农产品现货交易中心的工作经历,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有深入了解。
2.成长之路
王然的交易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国内一家商品现货交易中心,首次接触类似期货的交易机制。他记忆中最早的风险教育是“穿仓”——亏完本金。
而真正的重击来自2008年的豆油行情。“账户资金从十倍收益到断臂求生。”王然回忆道,“这段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在迷茫期,两件事改变了他的交易路径。一是读了傅海棠老师的《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他说,这本书让他认识到普通人在期货市场也有成功的可能,他的交易风格也从技术分析转向基本面分析,重拾了做交易的信心。二是认真学习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学会用与时间做朋友的心态进行交易。
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砺,王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易哲学:“我不知道明天的涨跌,我大概能预判明年的涨跌方向,控制仓位,学会与时间做朋友。”
对于风险控制,他有铁一般的纪律。他把风控视为生命线,把止损视为死规矩。“如果把能承受的最大风险算作100分,那每一笔交易,最多只暴露3分的风险。比如有10万元本金,单次亏损底线绝对不超过3000元,一旦快到这个数,不管后面行情会不会反转,立刻离场。”他强调,止损从来不是“可选项”,而是保住本金的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期货日报
